• 欢迎来到361生活网-都市两性情感故事的生活感悟门户网站!
当前位置: 361生活网 > 两性情感 > 汽车 > 笔墨瞄准都市气象 

笔墨瞄准都市气象 

http://www.sh361.com 时间:2012-08-10 13:20来源:搜狐



江源:笔墨瞄准都市气象

    江源,1966年生于扬州。1987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。师从哈定,学习水彩。1994年创建“扬州唐人书画院”;1997年于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山水画;1999年至2001年师从南京艺术学院周京新、张友宪学习研究生课程,主攻人物;2002年至2004年师从中央美院张立辰、郭怡琮学习写意花鸟,攻读博士。

    2006年调至北京市朝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,现为朝阳书画院院长、朝阳区政协委员。

雪中情 (国画) 江源

雪中情 (国画) 江源

朝阳新貌 (国画) 江源

朝阳新貌 (国画) 江源

    传统于当代的变奏

    文人画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据主流,其核心是笔墨的勾斫与浓淡变化,自唐代王维创始之后,笔墨技法一度被发展到极致,而色彩由于被视为“匠气”则逐渐淡出文人画的主流。在当代,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知识的普及,“文人”一词已不再有局限范围,从事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们都无愧为“文人”,但又别于传统中的文人,作品也有别于传统中的“文人画”,我们且称之为“后文人画”。在“文人画”到“后文人画”的变革中,传统亦要作出应有的变奏。在这场变奏中,画家江源无愧为领军人物。他的作品在传统中引入了当代都市风情,同时随时代发展引入西画元素色彩与线面构成,使作品承接了传统又时代气息十足。

    石涛曾语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对于江源来说,艺术亦当随时代。在多元化的今天,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信息交流步伐的不断加速,艺术交流也愈加频繁,艺术间的界限逐渐模糊,有的已被完全打破,组成了新的画种,面临这样的境遇,艺术家们纷纷进行新的思索与尝试,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所带给艺术的冲击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江源首先提出了“城市风情画”的概念,主张要用传统意味深远的中国画法表现现代化的城市,以符合时代的发展,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不断付诸实践。

    江源生于扬州,虽然他于2007年因工作原因离开了扬州调至北京,但事实证明,经过从南到北的迁见,往往最能引发艺术家对一座城市更加鲜明的整体观,至今江源的画中大都是城市风情,温润的气息充满画面。同时由于江源是由建筑专业后转专攻绘画,其作品具有了有别于科班出身的艺术家的特质,他的作品首先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的是,打破了山水、花鸟、人物诸画种之间单一格局的局限性,山水画中有花鸟,而江源画作蕴含的当代性主要在于此引入现代城市的情景:规则的人行横道、穿梭往来的汽车、衣着时尚的美女以及漂亮的现代建筑等,并对这些城市元素进行提炼,以写意手法表现于画面,使作品具有了时代气息。这也是他对所提出的“都市风情画”进行的初步探索。

    其实江源始终是艺术的革新者,早在2002年,他就提出了“新扬州八怪”的文化概念,初衷是将当代扬州画派提升到新高度,就像当年的“扬州八怪”是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心灵与平民社会的世俗新质互渗在一起,构成“怪”的整体一样,“新扬州八怪”也有同样主旨,但“新扬州八怪”不仅汲取独特历史文化底蕴,还拥有扬州开拓进取的风格气象,不仅强调自由个性的表达,更重要的是现代元素的注入,表达时代情绪,当代智者的情绪,这与“都市风情画”有着前后的承接,不同的是“都市”的概念更广泛,更能说明时代问题,将现代都市元素注入传统中国画中,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。

    江源除了在作品主题上进行改革探索,对于画面的形式美亦同样进行了思索与创新。在观看江源的画作时,给观者的形式上的印象是作品的造型极简,画中的人物往往是几根线条构成,有的甚至略去面部五官,至于汽车、楼房、树木、花鸟都是尽可能简化造型,这是画家“以书法入画”,强调书法性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,这些圆润、富有弹性、节奏极强的线条运用于绘画中,令画面富有生气,达到了画的“立骨”与“立格”。

    画语录

    以道御法 澄怀味象

    江 源

    我心中的中国画就是一个文化概念,是中国社会文化土壤中孕育的奇葩。这种思想形成,使我在绘画实践中,自觉强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,力图在绘画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和文化价值。中国有着五千年文化史,形成特殊的华夏文明。自唐宋以来,儒、释、道在相互冲突和交融中,共同构建中国哲学思想主体,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。而中国画就是我们心灵世界的表现方式,是“思想绘画”、“心灵绘画”和“即兴绘画”,在画作中,体现画家的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以及生命的激情和律动,体现着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文化素养。

    “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。”早年,我去中国美院、南京艺术学院、中央美院进修学习,去名山大川写生,寻访名师,广交同仁,通过阅读书籍和绘画实践,逐渐形成自己对中国画的绘画心得,即:“以道御法、澄怀味象”。

    “澄怀味象”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意居笔先,妙在画外。”艺术家有着独特个性,对生活有着极其敏锐的感性,有着神奇的直觉,这种直觉修为,需要有“澄澈的心怀”。孟子说的“赤子之心”,佛学讲的“定能生慧”皆是对“澄怀”的追求。在绘画中,只有处理好“怀”与“象”的关系,才能达到“造形入气,以形求神,形神兼备”。

    石涛在《苦瓜和尚话语录》中说:“画受于墨,墨受于笔,笔受于腕,腕受于心”。直截了当阐明了“心怀”在“成像”中的决定作用。画家对自我胸怀的开拓,眼界的提高,精神情操的磨砺,才能使画中之象余味无穷,才能有“孔子闻韶,三日不知肉味”。

    石涛提出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革命性观点,对我影响很大。当初我提出“城市风情画”深受其影响。我认为城市题材在中国画领域存在空缺。中国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,时代变化最大的、最多的是城市,平房变成楼房,小店变成超市,自行车变成汽车,统一色调的服装变成五彩缤纷的服饰……绘画艺术要反映生活,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。城市生活如此翻天覆地,难道中国画就对此视而不见,一味采取回避态度,中国画难道要回到“士大夫”时代?中国画的核心是中国文化,中国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的凤凰涅槃。我提出的“城市风情画”就是要实践石涛所说的“笔墨当随时代。”

    怎样的“怀”,决定着怎样的“象”。只有澄澈之怀,赤子之怀,才能把绘画内容变得极为丰富,具有现代人生情趣,同时也保存着东方的美。古代文人画的“士大夫”情趣如何适应当代城市趣味?传统中国画绘画语言来表现现代生活,要想体现物质的多样性和精神的丰富性,就需要绘画语言的转换,建立新的语言体系。这种新的语言体系应当保留中国画的基本技法,坚守传统中国画的底线。

    在我心中,我的“怀”就是一种“与时俱进”的时代精神。我力求把“平民主义”思想融入绘画中,以“平民生活”取代“士大夫生活”,以“市民情趣”,追求雅俗共赏,达到“道法自然”,以绘画创作中,表现平民百姓的市井风情,讴歌城市的主体普通民众。“澄怀观道,卧以游之”是前人之境界,“以道御法、澄怀味象”今日我之追求。

    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361生活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